1月7日,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山東省延安精神研究會、山東沂蒙精神研究會共同舉辦了“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傳承踐行延安精神 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貢獻力量”專題研討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王晨作了主旨講話,山東省委書記林武致辭。12位專家學者圍繞新時代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延安精神,在線上進行了深入交流研討?,F刊發專家學者在專題研討會上的發言,請大家持續關注、學習!——編者
一、研究背景及調查概況
(一)研究背景。新時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號召繼續弘揚和踐行延安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深入研究、大力宣傳、認真踐行延安精神”。黨的二十大閉幕不到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延安瞻仰革命紀念地,宣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賡續紅色血脈、傳承奮斗精神,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向歷史和人民交出新的優異答卷的堅定信念,強調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弘揚延安精神。當代大學生是國之棟梁,肩負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重任。新時代,繼續弘揚延安精神,找準延安精神育人的靶向,對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振興中華凝心聚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學界對延安精神的研究成果豐碩,通過知網以“延安精神”為主題共搜索學術論文3130篇,但以“延安精神影響力”為主題進行搜索,沒有搜索到相關文章。從現有研究來看,對于延安精神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論研層面,基于定量研究的成果非常少,因此,本文從研究方法上進行創新,通過定量研究,客觀、真實的了解當代大學生對延安精神的認知情況、認同狀況、當代價值以及貼近大學生實際的弘揚延安精神的路徑選擇。
(二)調查概況。為全面了解延安精神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現狀,本文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問卷從影響力的 “認知”、“態度”、“價值”、“行為”四個維度設計。調研通過網絡發布問卷,以寧夏、甘肅、陜西部分高校本、碩、博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對大學生對延安精神的認知維度、認同狀況、產生行為進行了調研和分析。
表1:受訪者基本情況
選項 | 小計 | 比例 | 選項 | 小計 | 比例 |
男 | 933 | 45.42% | 中共黨員(含預備黨員) | 178 | 8.67% |
女 | 1121 | 54.58% | 共青團員 | 1274 | 62.03% |
群眾 | 602 | 29.31% | |||
文史哲類 | 471 | 22.93% | 大一 | 1342 | 65.34% |
政經法類 | 386 | 18.79% | 大二 | 291 | 14.17% |
理工類 | 1001 | 48.73% | 大三 | 190 | 9.25% |
農醫類 | 34 | 1.66% | 大四 | 111 | 5.4% |
藝術及體育類 | 162 | 7.89% | 研究生(含碩、博) | 120 | 5.84% |
本次調研通過互聯網共回收有效問卷2054份,調研對象男女比例相當,樣本覆蓋本科各年級以及碩博研究生,專業分布廣泛,政治面貌黨員、共青團員、群眾都有所涉及(詳見表1),顯示了問卷調研樣本的全面性和代表性,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大學生群體較為真實的狀況,增強了調研的信度和效度。
二、認知:當代大學生對延安精神的認知度分析
認知維度主要考量當代大學生對延安精神認識和感知程度的情況。其實質是了解大學生對延安精神基本內容的了解掌握程度,為了解延安精神影響力程度,繼續弘揚延安精神提供了量化指標。
(一)對延安精神有所了解,但不夠深入。
表2:大學生對延安精神的了解程度
選項 | 小計 | 比例 |
非常了解 | 196 | 9.54% |
比較了解 | 724 | 35.25% |
有點了解 | 832 | 40.51% |
不太了解 | 259 | 12.61% |
不了解 | 43 | 2.09% |
從當代大學生對延安精神的了解程度方面來看,當代大學生對延安精神的內涵有著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的不夠深入(詳見表2)。在新時代,還需要進一步弘揚延安精神,讓延安精神內化于當代大學生的內心深處,才能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工作中踐行延安精神。
(二)了解延安精神的渠道呈現多樣化。
表3:大學生了解延安精神的途徑
選項 | 小計 | 比例 |
學校教育 | 1713 | 83.4% |
書籍資料 | 1524 | 74.2% |
網絡資訊 | 1511 | 73.56% |
家長講述 | 540 | 26.29% |
社會影響 | 1019 | 49.61% |
實踐活動 | 550 | 26.78% |
電影電視 | 1062 | 51.7% |
其他 | 119 | 5.79% |
當代大學生了解延安精神的渠道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其中最重要的途徑是通過學校教育(詳見表3),現階段大學生知識獲取的方式方法同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但無論社會發展到何種程度,學校在對知識傳授過程中還是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許多大學生了解延安精神是通過閱讀相關書籍、網絡資訊、電影電視實現的,這為繼續弘揚延安精神的載體選擇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借鑒。
(三)對延安精神內涵的認知相對準確。
表4:大學生對延安精神內涵的認知情況
選項 | 小計 | 比例 |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 1766 | 85.98% |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 1630 | 79.36% |
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 | 1572 | 76.53% |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 1446 | 70.4% |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 643 | 31.3% |
通過調查大學生內心對延安精神的理解,能夠看出當代大學生對延安精神的內涵認識相對準確(詳見表4)。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千錘百煉凝結而成的精神品質,其內涵十分豐富,通過數據分析,當代大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延安精神且能夠相對準確的理解延安精神的內涵,只有真正領會延安精神的實質,才能內化延安精神,指導實踐,為實現中國夢助力青春力量。
(四)參與延安精神等紅色文化活動的主動性相對較強。
表5:大學生參與紅色文化活動的原因
選項 | 小計 | 比例 |
學校組織 | 1717 | 83.59% |
家長帶領 | 822 | 40.02% |
自主參與 | 1415 | 68.89% |
同學影響 | 1124 | 54.72% |
社會宣傳 | 1507 | 73.37% |
媒體引導 | 924 | 44.99% |
其他 | 107 | 5.21% |
當代大學生參與延安精神等紅色文化活動的原因,學校組織是主要原因,其次是自主參與(詳見表5)。因此,在弘揚紅色文化、宣傳延安精神方面,要充分發揮學校的育人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激發大學生參與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在參與延安精神等紅色文化活動的因素方面也不可忽視朋輩群體、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力,要注重朋輩群體中共產黨員、榜樣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好這一群體在弘揚紅色文化中的作用。
三、態度:當代大學生對延安精神的認同度分析
認同狀況主要考量當代大學生對延安精神的認同行為,其實質是大學生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問題,只有個體認同了國家,中國精神才能被個人接受、內化,進而外化為行為,使延安精神落地生根,轉化成推動國家進步的物質力量。
(一)對延安精神認同度較高。
表6:大學生對延安精神內涵認同度
選項 | 非常認同 | 比較認同 | 一般認同 | 不太認同 | 不認同 |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 71.57% | 23.42% | 4.28% | 0.49% | 0.24% |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 72.59% | 22.83% | 3.94% | 0.34% | 0.29% |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 72.44% | 22.2% | 4.72% | 0.44% | 0.19% |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 67.09% | 25.66% | 6.23% | 0.78% | 0.24% |
當代大學生對延安精神的認同相對較高,從延安精神內涵的四個方面開展認同度調研,將大學生對延安精神認同度分為五個測量指標,根據統計結果表明,當代大學生對延安精神內涵的四個維度,都具有相對較高的認同度,不認同的比例非常低(詳見表6)。通過延安精神內涵認同度的數據比對能夠看出,絕大部分大學生對延安精神的內涵高度認同,僅有個別、極少數大學生對延安精神的內涵認識不清,也說明了還要進一步加強延安精神的宣傳教育,讓延安精神內化為大學生的價值規范,指引大學生參與實踐。
(二)對艱苦奮斗精神呈現高認同。
在問卷后面的兩道開放式問題“請用一句話或一個詞來形容你所理解的延安精神”和“你覺得在新時代延安精神的精髓是什么”,出現頻率前十位的詞匯依次是:艱苦奮斗、實事求是、自力更生、全心全意、自強不息、開拓創新、吃苦耐勞、解放思想、無私奉獻、艱苦樸素,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是“艱苦奮斗”(詳見圖1),艱苦奮斗精神源自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傳統,是回應困難和挑戰的心性品質、中國精神?,F今,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人民的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但我們絕不能丟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傳家寶”。通過主觀題詞頻統計分析,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對艱苦奮斗精神的高度認同,也充分認識到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需要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圖1:大學生所理解的延安精神
(三)認為對個人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表7:延安精神對大學生的影響
選項 | 小計 | 比例 |
思想觀念 | 1734 | 84.42% |
待人接物 | 800 | 38.95% |
為人處世 | 1095 | 53.31% |
學習工作 | 1352 | 65.82% |
奉獻精神 | 1639 | 79.8% |
艱苦奮斗 | 1380 | 67.19% |
其他 | 107 | 5.21% |
通過數據分析,能夠看出當代大學生對于延安精神的認同度高,抱有相對積極的認同態度,認為延安精神對個人思想觀念、價值觀的形成、工作學習等方面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詳見表7)。同時,當代大學生認為延安精神還會影響大學生的行為,對大學生的工作、學習、待人接物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充分肯定了延安精神對個體發展的積極影響力。
(四)認為對發揚優良黨風具有重要價值。
表8:大學生對延安精神當代價值的評價
選項 | 小計 | 比例 |
有利于發揮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 1722 | 83.84% |
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 1595 | 77.65% |
有利于從實際出發發展當代國民經濟 | 1311 | 63.83% |
有利于黨內工作的廉政建設 | 1359 | 66.16% |
有利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 1483 | 72.2% |
有利于弘揚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精神 | 830 | 40.41% |
有利于促進和諧的干群關系 | 242 | 11.78% |
當代大學生認為延安精神在新時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特別是對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弘揚(詳見表8)。通過調研數據分析,當代大學生認為延安精神為新時代大學生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國民經濟、發揚優良黨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
(五)認為思政課是弘揚延安精神的主要路徑。
表9:大學生對宣傳延安精神的建議
選項 | 小計 | 比例 |
發揮思政課堂主渠道作用 | 1561 | 76% |
校園微信公眾號 | 1227 | 59.74% |
校園官方網站 | 1158 | 56.38% |
校園視頻號如抖音 、B站等 | 1217 | 59.25% |
定期舉辦紅色文化活動 | 1340 | 65.24% |
增加一些實踐活動如游戲,競賽等 | 771 | 37.54% |
組建校內學習百年黨史宣講團 | 623 | 30.33% |
校園宣傳欄定期更新紅色主題文化 | 478 | 23.27% |
其他 | 40 | 1.95% |
通過調研發現,最貼近當代大學生,大學生最易于接受的弘揚延安精神的方法分別是通過思政課堂、校園文化活動以及網絡新媒體開展延安精神教育,其中,認為思政課是弘揚延安精神的主陣地(詳見表9)。因此,必須了解當代大學生普遍的精神需求,才能有針對性的持續弘揚延安精神,增強延安精神的影響力。
四、提升延安精神對當代大學生影響力的思考
新時代,在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布局,中國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依然艱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宣示將繼承和發揚延安時期黨形成的優良革命傳統和作風,弘揚延安精神。當代大學生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希望,是實現中國夢的堅實力量,新時代讓大學生從延安精神中汲取養分,提升延安精神對大學生的影響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力加強。
(一)初心使命與擔當責任相結合。提升延安精神對當代大學生影響力要堅持初心使命與擔當責任相結合,引導大學生不忘初心,勇擔時代賦予的責任。新時代,在宣傳教育延安精神的過程中,要始終秉持對大學生初心使命、理想信念、責任擔當的教育,始終銘記在革命年代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一往無前的精神和勇氣。時代賦予當代大學生新的歷史使命,但無論走多遠,都不能忘記自身的使命擔當。當代大學生要在不斷豐富自身的基礎上,將個人理想同社會理想相統一,勇擔責,能擔責,不斷充實自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二)理論認知與踐行體驗相結合。提升延安精神對當代大學生影響力要堅持理論認知與踐行體驗相結合,引導大學生在深刻理解延安精神內涵的基礎上做到知行合一。堅持延安精神的理論認知與踐行體驗,目的是將延安精神的深刻內涵與大學生實踐深度融合,從而增強大學生的獲得感。延安精神的理論認知為踐行體驗指明了方向和理論支撐,反之,踐行體驗也進一步豐富了大學生對延安精神本質內涵的理解。因此,在提升延安精神對大學生的影響力過程中,要堅持延安精神理論認知與踐行體驗兩者的相互支撐,共同作用于延安精神的宣傳教育中,讓大學生通過踐行體驗形成己身的價值理念,并指導實踐。
(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提升延安精神對當代大學生影響力要堅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構建“思政課程—課程思政”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立體式平臺。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延安精神宣傳教育主陣地作用,以及專業課程和其他各類課程的“育德”作用。提升延安精神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力,一方面可以將延安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另一方面要發揮專業課教師的作用,通過課程思政浸潤式弘揚延安精神的相關價值內涵,通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結合,延安精神的影響力提升更加立體、全面,更加接地氣,也更貼近大學生專業實際。
(四)學校教育與社會環境熏陶相結合。提升延安精神對當代大學生影響力要堅持學校教育與社會環境熏陶相結合,構建全方位的知識傳授和浸潤式教育平臺。學校教育是延安精神宣傳教育的主陣地,是提高延安精神影響力的主要抓手,社會環境熏陶是一種無形教育,對延安精神的弘揚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兩者要有機結合,才能發揮學校和社會環境的育人合力。要在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在全社會營造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氛圍,為延安精神影響力的提升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五)傳統教育方式與現代教育方式相結合。提升延安精神對當代大學生影響力要堅持傳統教育方式與現代教育方式相結合,構建激發學生主動性的全方位教育模式。傳統教育方式主要依托于課堂講授和討論,這有利于延安精神內涵的系統傳授,大學生學習知識的效率也相對較高,同時,通過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而現代教育方式更加靈活多樣,突破了傳統教育方式空間、方式、手段的限制,能夠運用學生社團、志愿服務、學術活動、線上教育、大學生競賽等方式開展延安精神的宣傳教育?,F代教育方式進一步拓展了延安精神的教育方式,將兩者結合,能夠全方位、立體化教育學生,最終實現延安精神的育人目的。
(作者:潘忠宇,寧夏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寧夏大學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苗楠,寧夏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高國富,寧夏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李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