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6G作為數字經濟領域的科技制高點,對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有著非常強的帶動作用。相比5G,6G將是通信、計算、感知、人工智能、區塊鏈、安全、衛星等技術的內生融合,同時還將與量子科技、新材料、生物科技等前沿交叉領域結合,帶動元宇宙、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工業等數字經濟的充分發展,不僅為各類數字技術、前沿技術帶來極大發展空間,更能通過信息能源深度融合帶來的多因子乘冪關系極大促進社會文明發展。
6G預計在2025年啟動國際標準制定工作,目標是2030年商用。按照這個時間表,2023年,6G的研發工作將更加緊鑼密鼓。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宇紅認為,當前我國6G研發總體與國際保持同步,下一步推進6G 需要做好三大協同:在開展單點技術創新的同時,加強系統設計研究和驗證;在關注極致性能的同時,要以柔性至簡、綠色安全為前提;在積極推進6G的同時,注重與5G的協同。
主導愿景和需求實現潛在技術關鍵突破
我國于2018年啟動6G研發,科技部、工信部等先后成立6G工作推進組和專家組,統籌組織我國6G研發和技術試驗工作,建立了“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平臺支撐”的6G創新體系。黃宇紅認為,當前,我國6G研發總體與國際保持同步。一方面,積極主導6G愿景、需求。IMT-2030(6G)推進組統籌國內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已發布系列6G白皮書。中國移動提出“數字孿生、智慧泛在”的6G愿景及10大關鍵性能需求指標,基本達成業界共識。另一方面,在6G潛在關鍵技術上取得階段性突破。5G時代我國已在大規模天線技術、網絡架構、智能化網絡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面向6G,我國在感知與通信一體化、電磁超材料、光子學太赫茲等跨界融合方向進一步實現了突破,在架構方面中國移動首發了《6G網絡架構白皮書》,對我國6G網絡架構研究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加強系統設計把握6G筑基關鍵年
談到對6G技術創新的研判,黃宇紅表示,從技術發展看,全球多個國家、國際組織正在推動制定6G愿景和需求,關鍵技術雖然還處于百家爭鳴階段,但已逐步研究收斂。這些技術既包括國內、國外基本達成共識的技術,如大規模MIMO、通信感知一體化、智能超表面、空口AI、柔性至簡接入網、內生AI、數字孿生網絡、分布式自治架構、端到端全服務化、內生安全等,也包括由于算法復雜性、硬件可實現性高等原因還在探索的全雙工、全息MIMO、軌道角動量等。
為了能更好篩選出6G關鍵技術,以終為始引導技術創新、標準制定和產業發展,需要加強6G系統設計研究,結合未來可能的商業應用場景、網絡部署方式等,拉通端到端協同推進6G研發。雖然后續發展變化很多,但應該說2023年是打好頂層設計基礎的關鍵一年。
關注柔性綠色安全追求綜合最優解
移動通信每一代技術都有性能十倍甚至百倍提升的目標,對于6G業界也提出了峰值Tbps、用戶面時延0.1ms的指標。
隨著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為了能更充分發揮6G的性能,更好地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滿足海量應用隨時隨地獲得連接、算力和能力服務的需求,黃宇紅認為,在6G系統設計之初,有三個關鍵問題需要重點納入考慮:
一是萬物互聯網帶來的多樣性場景使不同場景下業務需求千差萬別,傳統緊耦合、全量化發展模式,成本高、速度慢,難以滿足大量多樣化場景需要;二是產業互聯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無論是信息安全、網絡安全還是產業安全都至關重要;三是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強約束要求。
“為此,6G系統設計之初就要以柔性至簡、綠色安全作為重要前提條件通盤考慮,追求綜合最優,而不是單點最優?!秉S宇紅說。
注重5G協同積累經驗培育生態
“在加大力度推進6G的同時,一定要注重與5G的協同?!秉S宇紅強調。
一是技術上的協同。當前6G研究中的不少技術,如通感一體、智能超表面、無源物聯網等也在5G演進技術中研究?!斑@如同大規模天線技術在4G演進階段出現一樣,6G技術5G用,不僅能夠在部分場景提升5G能力,也可以為6G規模發展積累重要經驗?!?/p>
二是網絡上協同。要積極創新、大膽突破,既要設計好面向長遠的6G系統,也要考慮好與5G平滑的互操作能力,強化6G部署初期的用戶體驗,減小對5G的影響。
三是時間上協同。在積極推進6G研發的同時,也要讓5G充分發揮作用,不僅積累好經驗,也要為6G形成高質量標準和培育多樣性產業生態留下充足時間。
新聞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