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新媒體時代的國際傳播創新分論壇”在深圳舉行。
筆者注意到,今年4月由浙江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履新出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王綱,在論壇上作了致辭。
王綱在浙江省委宣傳部部長任上動作頻頻,在全國媒體界引起廣泛關注。于2022年5月正式上線的浙江宣傳公眾號,以其高頻、簡短、犀利、果敢的新姿,給傳播界帶來了一股清流,為網友競相轉發、交口點贊。
有數據顯示,“浙宣”不少文章在輿論場上掀起陣陣漣漪,74%以上的文章閱讀量超過10萬以上。其中,《“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歷史不會濃縮于一個晚上》《嘲諷“小鎮做題家”是一個危險信號》《“低級紅”“高級黑”的六種形式》等點擊量均破百萬。
筆者梳理發現,這是王綱出任中宣部副部長后,首次在如此高規格、高層次的文化論壇上,發表其對新媒體和輿論傳播的思考與看法。所以更加值得所有媒體人,尤其是“特區媒體人”深思。
王綱在致辭中直接亮出了自己對當前輿論場的認識,以及媒體應有的“應對之道”。
他說,當前,國際輿論場的格局之變、話語之變、攻守之變在深度演進,置身新媒體時代,創新國際傳播拼的往往是平臺、比的往往是技術、爭的往往是流量,更加需要自我逼迫、自我革新、自我重塑。
為何要爭“流量”?
“浙宣”在今年5月30日發表的《一周歲了,我們想對你說》一文中提到“流量就是人心”:讀屏時代,對文章的選擇權和評判權都在讀者手中,讀者對我們的觀點贊同不贊同、作品滿意不滿意,都在用指尖“投票”。
該文直言,抓住眼球,才有望爭取人心。沒有流量的宣傳,容易陷入自說自話、內部循環的被動境地。宣傳工作者就應該樹立流量思維,擁抱流量,不孤芳自賞,不愛惜羽毛。流量是重要的民心指數,把握人心走向、站穩群眾立場就是真正的流量密碼。
如何“自我逼迫、自我革新、自我重塑”?
王綱在8日的論壇致辭中,總結了四點:
要切換主賽道,推進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堅持內容為王、移動優先,讓更多高品質抓人心的產品破圈出海。
要擁抱新技術,加強前瞻性研究和應用,用技術賦能國際傳播。
要相信年輕人,讓年輕人挑大梁、當主力,讓最有“網感”的人到海外講中國故事。
要構建大格局,打組合拳、彈協奏曲,把話筒送到更多人手里到前臺去發聲,共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其實從“浙宣”出圈的經驗,也可見一斑。上文提到的浙宣文章中,對于這一點是這樣總結的——堅持說人話、切熱點、有態度。
文中說,面臨移動互聯網帶來的話語之變、格局之變、攻守之變,最忌諱的是自戴枷鎖、自劃禁區。很多時候,我們的對手從來不是別人,而是“難破心中賊”的自己。只有打破枷鎖找出路,走出自我設限的盲區,膽子大一點、步子穩一點,才能看見更為廣闊的天地,才能在移動互聯網主戰場上打一場翻身仗。
“永遠相信年輕人”,也是“浙宣”總結的最重要的成功經驗之一——據悉,“浙江宣傳”絕大部分文章的作者都是90后的年輕人,編輯部幾位同志更是清一色的90后。
“這一代年輕人思維敏捷、敢沖敢闖,家國情懷強,知道當下的年輕人在想什么,知道社會的潮流在哪里。只要充分信任年輕人,給他們放手一搏的平臺和機會,或許他們就能創造一份意想不到的驚喜?!薄兑恢軞q了,我們想對你說》一文這樣說。
猶記得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語重心長地說,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正如“浙宣”文中所說,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所有媒體人的“在與時代肝膽相照中,以一顆文心濟時代”的情懷。
讓黨和政府的權威聲音,穿越廣闊的輿論場,觸動人的心弦,我們一直在路上??陀^真實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我們一直在路上?!疤貐^媒體人”更應且行且珍惜且努力且拼搏。
(作者:郭保瑞)
值班編輯:白雪 李寬
技術支持:李馨雨
值班總編:閆金久